其實是因為題目都很大
用同學的話講叫作學過的(對我而言就是以下整理過寫過的考古)
都要吐出來
魏晉南北朝小說不在我準備範圍
也考出來了還單獨成題
...考前一週 老師: 我都把重點講完了還會考嗎
幸好才扣3分
其他題分別扣3,4,4 小說扣那樣很仁慈了ˊˋ
檢討時老師似乎也沒特別講我哪題有嚴重問題
就是字跡頗吃虧= = 嗯 要練字
老師想太多了以為我外籍生
我確實是寫中文長大的(掩面)
而且話說外籍生的中文字都不錯吧?

一、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云:「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惟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請據此具體書論「正始詩風」。(95級)
一.試以下列所附詩分析當時之文學特色: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齊景升丘山。涕泗紛交流。孔聖臨長川。惜逝忽若浮。去者餘不及。來者吾不留。願登太華山。上與松子遊。漁父知世患。乘流泛輕舟。(<詠懷詩其三十二> 阮籍) (96級)
阮籍屬魏正始時期,當時社會動盪,故文學特色是企圖解決自我生命哀慟。當時文壇以老莊玄學為主流,即文心雕龍明詩篇所謂:「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惟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非主流的嵇康、阮籍反而成為當時文學特色代表。嵇康閒居贈詩「意境清遠」,〈幽憤詩〉獄中責人則「風格峻切」;阮籍則「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同是解決生命哀慟,何晏虛無避世、嵇康剛直明世,阮籍則介於其間。雖非主流,阮籍詩中「上與松子遊」的願望仍可看出「詩雜仙心」,但玄風要不流於浮淺、受後世喜好淵雅之輩如鍾嶸的推崇,使用比、興是必要的。此時期社會動盪,故寫作上常以蒼涼的自然之景起興,語言淺近不雕飾,如「朝陽不再盛」,接以懷疑人事興盛之可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得出人事終究蒼涼:「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刺譏「孔聖惜逝」的儒家,嚮往不為來去所困的佛家、與仙人同壽的道家、或通達儒與道的漁父「歌滄浪」的人生觀,多方嘗試,可見因憂生而企圖解決哀慟,又因憂生而文多隱避。(454字)
二、請據下列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回答問題:(95級)
1.分析〈謝靈運傳論〉的文學史分期狀況。2.檢討沈約之文學史分期說
《宋書‧謝靈運傳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降及元康,潘、陸特秀,律異班、賈,體變曹、王。縟旨星稠,繁文綺合。綴平臺之逸響,採南皮之高韻。遺風餘烈,事極江左。有晉中興,玄風獨振;為學窮於柱下,博物止於七篇;馳騁文辭,義單乎此。自建武暨乎義熙,歷載將百。雖綴響聯辭,波屬雲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麗之辭,無聞焉爾。仲文始革孫、許之風,叔源大變太元之氣。
二.請閱讀下列文章,並分析某朝代之文學史圖像:(96級)
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永嘉
時,貴黃、老,尚虛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
許詢、桓、庾諸公,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之風盡矣。先是郭景純用俊上之才,創變
其體;劉越石仗清剛之氣,贊成厥美。然彼眾我寡,未能動俗。(《詩品序》)
第一期為西晉太康,此時期正值盛世,聲色大開,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作品內容多用典、詞藻華麗。此前為正始玄風,「嵇志清峻,阮旨遙深」,內容仍有深刻哲思,一經太康詩人「競騁文辭,以藻艷相高」,葉慶炳先生認為「興寄意境往往未能兼顧」。「踵武前王,風流未沫」是漢魏與晉比較,漢情感表達「文辭質樸、內容充實」,魏有建安、黃初詞藻漸繁、但仍能興寄意境,到正始則重「質」,而太康重「文」,各得建安、黃初一體。
「有晉中興,玄風獨振」是第二期,指西晉末到東晉中葉的永嘉時期。五胡亂華,無暇專事藻繪,又因避世而詠黃老神仙,名理之辯轉精,造成「理過其辭,淡乎寡味」、「馳騁文辭,義單乎此」。雖有郭璞詞乖遠玄宗、轉事藻繪,與劉琨家國之悲企圖扭轉乾坤,仍「未能動俗」、「遒麗之辭,無聞焉爾」。
第三期是東晉末的義熙時期。沈約提出殷仲文、謝混一改玄風。
沈約分期最大缺憾在於遺漏義熙時期的陶淵明,其次是永嘉時期講到代表者孫綽、許詢,卻未提同殷仲文、謝混般的革變者郭璞、劉琨。殷、謝革變,若能說明革變為何體尚可通融,但只「破玄風」而未「復古風」或「立新風」是不夠的。尤其後世關注到「立新風」、開田園詩派的陶淵明時,沈約當初的小疏失便被放大檢視了。同理,沈約既言永嘉玄風「窮」於柱下,「止」於七篇,當有思變者,沈約卻未提,便是疏失了。(555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cc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