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 M. Forster佛斯特/著
陳蒼多,張平男/譯
遠景出版
圖片出處: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9v9GgQ3fdI/
書分成三部分:回教寺(我比較想直接稱呼清真寺),山洞,廟宇
光角色書跟電影翻譯就差很多 維基似乎沒有中文版
附上英文版~我決定書跟電影的翻譯合用 必要時都不用 用自己習慣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A_Passage_to_India#Character_list

葛絲小姐(左)與特頓太太(地方稅務官之妻)

特頓夫婦與葛絲小姐 摩爾夫人 談論印度人 
葛絲小姐希望看看真正的印度

希斯洛先生(葛絲小姐未婚夫) 摩爾夫人與第一任丈夫所生 與第二任生史黛拉與洛夫
兩任丈夫都過世了
艾德娜是葛絲小姐的名

阿吉茲醫生(書裡會翻成"何吉茲"我會想成H開頭不過他名字是A開頭
電影翻成"艾斯"莫名給我西洋味@@)
他跟朋友騎腳踏車被英國迎賓車隊追撞 沒怎樣但摔了一身灰
他和朋友說英國人到印度兩年就變壞 英國女人更快--六個月

老婦人是阿吉茲遠房姑媽--哈米都拉‧貝根
是阿吉茲在錢德拉波唯一的女性親戚
哈米都拉是阿吉茲舅舅 畢業於劍橋法學院
貝根太太亂喝水龍頭水生病了 阿吉茲在舅舅家吃飯就順便幫她看診
老太太的觀念很東方 希望妻子過世的阿吉茲再娶(畢竟他有三個小孩沒媽媽)

卡冷達少校(書這翻譯我就頗中意 發音接近 "冷"也有"冷淡"的言外之意)不喜歡下屬阿吉茲
常趁他準備開飯時間叫他去醫院然後放鴿子
不過阿吉茲每次還是要遵命前去
這裡注意印度人吃飯沒有桌椅 之後會是凸顯文化差異的地方

腳踏車中途壞了 阿吉茲搭馬車去醫院 卡冷達僕人因阿吉茲沒賞錢不願透露卡冷達下落
這時兩位英國女人出門看見有馬車以為是備給她們的 還嫌爛
阿吉茲只好答應車夫明天付錢讓兩個女人坐他的車走
阿吉茲去清真寺想讓自己靜一靜 看見摩爾夫人(月光下一身白走在貯水池邊緣真像鬼)
以為她認為沒人在看就沒脫鞋(清真寺規矩)
但她相信沒人看 上帝在看(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還是有脫鞋的
這讓阿吉茲覺得兩人很合 告訴她很多小秘密

英僑會的表演...摩爾夫人就是看不下去才溜出來
德瑞克小姐的表演很糟 她在警長麥拜德家短住 平日則受雇於印度皇室
常開車跑腿 與麥拜德後來有一腿
不過和阿吉茲談完她還是回現場 原來剛兩位英國女人之一是卡冷達太太
葛絲小姐還是想看真正的印度 大學校長費爾丁路過被問到回答說去看看印度人
特頓先生想到辦個"橋之派對"(聯誼)

不過英印還是有隔閡 派對算失敗
特頓家在印度住了二十幾年 特頓太太會說些當地語言 自以為這樣便能與當地人"溝通"

費爾丁找來朋友阿吉茲與兩位英國女士喝茶
阿吉茲到時費爾丁還在沐浴 這裡又是文化衝突點
費爾丁要阿吉茲"自便"他真就到處摸摸看看
費爾丁不小心踩壞衣領飾扣 阿吉茲熱心拔下自己的裝作是自己備用的
卻讓之後來的希斯洛印證印度人不注重細節 穿上僅有的西裝衣領不扣

摩爾夫人和葛絲小姐來了 阿吉茲興奮地解釋貯水池由來
佛斯特用全知觀點告訴讀者阿吉茲說法錯誤 但費爾丁懶得糾正
葛絲出於對印度的陌生信以為真

話題說到印度人對英國人而言很神秘 葛絲坦言她不喜歡神秘
摩爾夫人則喜歡神秘不喜混亂 費爾丁認為神祕就是混亂
阿吉茲跳出來說了字幕這段
葛絲以為真的可以 想留下住址 阿吉茲差點鑄下大錯 趕緊改口說不如一起去馬拉巴山洞
他自己也沒去過

哥波教授(講授輪迴之類)
神秘的印度教徒(阿吉茲是回教徒 不喜歡哥波)
不管是山洞還是其他事 哥波總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飲食也很講究)

異鄉容易讓人現出原形(書裡常有這樣的話 書中人物認為在印度是熱氣使然)
(所以才聽說好友不要一起旅行不然不是關係更緊密就是看透另一方而決裂?)
希斯洛先生給葛絲感覺正是如此--變了 他不允許馬拉巴之行 態度強橫
抓著母親和未婚妻去看馬球(polo...) 球場上葛絲提出分手

貯水池無所不在...
哈米都拉說得好 馬拉巴之行真是餿主意 (左邊是阿里)
首先要弄到桌椅 另外本來還找了哥波教授 他的飲食也是問題
吃牛會吐 回教徒的阿吉茲一伙則不能吃火腿 問題多多啊

這裡書和電影不同 書中是發生神祕車禍不知撞上何物
受驚嚇的葛絲決定回到希斯洛懷抱
電影則是葛絲騎腳踏車到荒野 看到神秘的廟宇 男女歡愛等的雕刻讓她難以接受
又險遭猴群攻擊 奔回家後決定不分

馬拉巴之行讓阿吉茲想"病遁" 不過其實只是小病

阿里是走激進路線 費爾丁被質問 雖巧妙避開衝突 但阿里不會死心的

阿吉茲說他家沒啥好展示(電影和書都提到可怕的蒼蠅群 我光想就頭皮發麻何況是英國女士們)
只有亡妻的照片可以分享給好友 費爾丁很榮幸是他妻子見的第一個英國男人喔!

印度人的觀念與英國人的差異...阿吉茲是也想幫好友找女伴
但費爾丁經歷失敗的戀情興趣缺缺 阿吉茲有想到撮合費爾丁與葛絲
費爾丁說葛絲訂婚了 阿吉茲立刻改口批評葛絲沒胸部(喂)
然後書裡還說要幫他找個胸部跟芒果一樣大的(扶額)
阿吉茲有朋友開妓院 當地人也不避諱講這事的樣子

馬拉巴之行當天 希斯洛派來的僕人安東尼被葛絲遣走(葛絲不喜歡他)
"有錢能使鬼推磨"阿吉茲賞了安東尼錢(不過後來控訴裡變成賄賂僕人)

哥波教授不幸算錯一次禱告時間 和費爾丁沒趕上馬拉巴號列車
哥波神祕地預告星期二不宜旅行 書中也提到"好事都發生在星期四"

火車上讓兩位女士印象深刻是這件事...

阿吉茲出動親友團(英美對親友團感到新奇吧...電影"我的盛大希臘婚禮"也有驚人親友團XD)
安排騎大象~~

馬拉巴第一洞就讓疑似有幽閉恐懼症+人群恐懼症的摩爾夫人感到不適
(也可能是sublime的神秘力量 不過更可能是悶壞了...人擠人不通風)
她想休息 建議接下來行程葛絲小姐身邊不用太多人 於是阿吉茲只帶了嚮導

葛絲小姐一直想用理智去了解這神秘國度 同時婚姻一事一直盤桓腦中
她想為自己的困惑找到答案 於是問了阿吉茲關於他婚姻的事
問到"有很多太太嗎"時 阿吉茲其實不太高興
上山後先找地方抽菸緩和情緒
葛絲等著晃著 竟單獨晃進山洞
結果據說"聽不到外面聲音 只能聽到自己回音"的山洞讓她產生幻覺

是幻覺嗎?葛絲認為她看到阿吉茲意圖進洞非禮 嚇得衝下山
中途帽子跟望遠鏡還掉了

雖然可能是面對大自然的神祕壯麗產生幻覺 不能排除真有人意圖非禮的可能
書裡對此多加推敲 可能是嚮導(之後被遍尋葛絲不著的阿吉茲以怠忽職守為由怒摑耳光)
也可能是路人

葛絲衝下山竟一路衝進仙人掌叢QQ
被刺到滿身傷 德瑞克小姐很路人甲地開車經過 載她到卡冷達醫院

望遠鏡當初剛上山時葛絲用來看美景
伏筆便是她已在觀望遠景那時發現自己不愛希斯洛
這發現頓時讓她精神上難以接受
阿吉茲好心拾起掉落的望遠鏡 看見葛絲上了德瑞克的車
以為她沒事 就單獨下山與遲來的費爾丁會合
摩爾夫人有預感葛絲出事 但阿吉茲說看到車子後大家也不以為意 



這裡其實是德瑞克小姐 她先載葛絲到警長家
葛絲控告阿吉茲後到院接受治療

特頓先生對此事很遺憾 但老實說英國人看來葛絲小姐太有想法 是"不純良"
一直沒有很喜愛她

警長派人把阿吉茲隱私都搜出來 開妓院的朋友的信更讓英國人堅信他早就圖謀不軌

阿米特羅主張印度獨立

哥波對審判很冷淡 他要去辦學 當教育部長了
輪迴告訴他一切已注定
費爾丁也就放他去

英僑會難得因"葛絲的不幸"團結 費爾丁卻決定脫離英僑會
他相信阿吉茲是無辜的

書中著墨很多的搖扇人 有種神秘感

阿米特羅回應警長理論"有色人種總是容易被白種人吸引 反之不然"
可憐的葛絲...

印度人發現摩爾夫人 對阿吉茲有好感的英國人 被兒子送走而無法出庭時 憤恨不已
阿里更揚言自己已自毀前程 不參加這場頂著"英式正義"的審判了
希斯洛要讓印度人死心而說母親人在亞丁 確實人在那 但已是冰冷屍體

阿里走向群眾高喊摩爾夫人(訴求) 不知她是誰的印度人把她名字念成像女神名字

與摩爾夫人同行的印度副總督夫人為其送葬

葛絲後來發現自己可能搞錯 撤回控訴 英國人大為不滿 女士們咒罵她
印度人卻歡聲雷動 人海舉起阿吉茲遊行 費爾丁護送被英國同胞丟下的葛絲
葛絲被以為是摩爾夫人 和費爾丁雙雙得到其學生的花圈和協助
馬車夫沒料到審判早早結束 把馬牽走還沒回來 激動的學生甚至幫忙拉車
送費爾丁和葛絲到大學校園裡的住處

費爾丁認為阿米特羅要求的賠償費會讓葛絲破產
但阿吉茲認為若取消 英國人依舊看不起印度人 且那筆錢阿吉茲私下覺得能當孩子教育費
朋友撕破臉 費爾丁讓葛絲回國 葛絲先去找史黛拉和洛夫 然後找工作
費爾丁在大學學期結束後亦回英國
阿吉茲最後取消賠償 但也離開錢德拉波 當宮廷御醫去

費爾丁要帶新婚妻子史黛拉(藝術家~)到印度 途經多處一直有寫信給阿吉茲
阿吉茲只看到"我與一位你也認識的女性結婚"以為是葛絲
一氣之下要阿里代為回信
(電影這邊我沒看清楚 不知如何詮釋)

又是壯美景色 是喜瑪拉雅山嗎?

史黛拉 阿吉茲很喜歡 她身上有摩爾夫人影子
這裡忘了截當地慶典...書裡描述很多
慶典時阿吉茲決定主動寫信告訴葛絲一切已過去

文概期中:就1.Dr. Aziz &Mrs. Moore 2. Dr. Aziz &Mr.Fielding的跨國族/文化關係探討世界主義如何可能?
Kant takes cosmopolitanism as premise for universal hospitality, and Derrida points out that Kant’s assertion is actually conditional hospitality. But Derrida also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 limit of conditional hospitality that unconditional hospitality, encountering the other, is possible. For Deleuze, encountering the other helps build the intersubjects, so that becoming the other is possible (qtd. in 胡錦媛。〈不/可能的主人/客人:《印度之旅》中的待客之道〉)
First I examine the conditional hospitality between Dr. Aziz and Mr. Fielding. Their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between Indian and Briton but between colonized and colonizer as well. Cosmopolitanism is difficult between them. Aziz’s invitation/conditional hospitality is to Fielding, who seems to have stepped into the “contact zone”(Pratt, qtd. in胡錦媛), a muddle. Failing fails like other British people to dialogue with Indians, so he doesn’t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of Indian is more about mystery than muddle. Although he seems to befriend with Aziz, he’s not sharing with Aziz equal status. Fielding is like most British people regarding himself as host of the occupied land. He regards Indians as a guest, a foreigner. He can’t see that “the foreigner is within me, hence we are all foreigners”(Kristeva), and thus constantly has a “sense of being alien.” He doesn’t meet the Other through which he’ll no longer be alienated as a barred subject.
Then I examine the unconditional hospitality between Dr. Aziz and Mrs. Moore. Cosmopolitanism is possible between them. Dr. Aziz and Mrs. Moore encounter with each other (the Other) in the Mosque(physical form of the contact zone which creates Homi Bhabha’s “third place” other than the Caves and Temple) totally by accident(their encountering features “uncertainty, undecidability” in Honig’s terms). Avoiding to speak ill of her fellow British people, Mrs. Moore respects Aziz’s differences from her—she acknowledges that she “only know whether she likes or dislikes them,” and such ability, in terms of Aziz, is the ability later when he asks Ralph “always tell whether a stranger is your friend or not.” Those able to do so recognize the Other as stranger and foreigner, thus they are in the Oriental’s eyes “oriental.” Their intersubjectivity is build and they see each other’s surplus of seeing and exteriority within themselves. When Mrs. Moore dies, her body sinks into Indian Ocean, indicating that after encountering with the Other, her barred subject is no longer alienated in the colonized India. She’s united in India(or Indian Ocean)with the Other, and her experience, though singularity, can be added to plural experiences in other places and times in the world. Thus cosmopolitanism is possible between Dr. Aziz and Mrs. Moor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cc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