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考古題中自由發揮的祈禱文刪了雖然我有試寫XD
1.范仲淹和梅堯臣這幾篇以靈烏為主題的賦篇牽涉的面向很多,你如何去解讀及評述這一組賦作?(30%)(97級,96級)
1.請分別從文體及文章內容的角度比較范仲淹和梅堯臣的 (30分) (95級)
范仲淹和梅堯臣的 可從文體上及內容上解讀,兩個面向我認為可相互發明。首先是文體,梅堯臣者為宋代文賦之常式,散、駢、騷相間,單行散句敘事議論、駢偶句式鋪陳物態、騷體句式抒情言志。范仲淹者則通篇承屈賈騷賦傳統。梅堯臣既在文體上間以多種文學傳統,內容上則也是通達儒家與道家。表面上梅堯臣揚大抑小,要小者、智者的良駒、神龜、靈烏(范仲淹)學大者、賢者的麒麟、飛龍、鳳凰,「不時而用」、「不時而出」、「不時而鳴」。「審時度勢」、「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大者,表現在道家思想上便是與服膺儒家忠君愛國的屈原相對的漁父,「世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但梅堯臣是欲擒故縱手法,首先相較於小者恓惶奔走,大者伺機而動隱然有明哲保身、圓滑處世之味,不足以為道家稱「大者」,「賢者」更本非道家崇尚。綜合這些矛盾,梅堯臣其實是以小諷大,用儒家眼光肯定小者有資格被稱為「大者」、「賢者」,肯定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積極進言,但兼用道家眼光同情之,認為不須遭逢如此被貶境遇。
范仲淹是有必要以更多鳥的意象寫黨爭險惡、己志堅定的。梅堯臣以文入賦,以文入詩的最大特點在敘事用語淺近、作者態度鮮明,〈寄饒州范待制〉「獨醒人」是將范仲淹抬高到屈原地位,貶低反對者的朋黨,更連結楚國與北宋政治亂象。但梅堯臣非身在廟堂,雖得知舊識獲罪,宮中黨爭終是管窺。范仲淹回應梅堯臣選擇以鳥的意象作發揮,因為梅堯臣談到龜、駒以神、駿招致死亡,靈烏只招唾罵。范仲淹點出事實上,「告吉凶而逢怒」,也會遭折翅烹殺的。黨爭之險更在於即使為梅堯臣所言大者,「希聲鳳凰」亦見譏。他不是沒有過「鵷鶵飢于雲霄」與「鴟鳶飫乎草莽」的掙扎。范仲淹文體選擇不用文賦而是騷賦,便是在內容情志上承前人屈原,鳥的意象、自問自答亦承〈卜居〉,以「黃鵠」喻己、「雞鶩、鳧鳥」喻反對者的朋黨。「鳥以喻人」承先啟後,胡適有感於此延伸出「老鴉飢寒」與「帶鞘賺米」的掙扎。此一鳥的意象經營結論是一致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鳳凰與麒麟作連結,范仲淹帶出聖賢孔子以為榜樣,「知其不可而為」的儒家精神,與梅堯臣儒家結合道家、有點「新」儒學味道者,是面對朋黨迫害時不同環境者產生不同的生命觀。(928字)
四、解釋下列語句:(15%)
a.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范仲淹〈靈烏賦〉)(96級,95級)
砍了就刀口捲曲的,怎麼能說是寶刀?燒了就質地改變的,怎麼能說是美玉?
b.結爾舌兮鈐爾喙,爾飲啄兮爾自遂(梅堯臣)(95級)
停止你的口舌,去吃喝你的。
2.歐陽修之與其所作之諸多祈雨祈晴文之間,似乎存在著思想上的矛盾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20%)而如果真的有矛盾,你又如何去解釋歐陽修 與祈雨祈晴文之關係?(20%)(97級)
二、請試分析歐陽脩〈樊侯廟災記〉的思想義蘊。(20%)(96級,95級)
三、你如何看待歐陽脩、蘇軾之祈雨和祈晴的行為?而你對他們所撰著的這類祝禱文又如何加以評析?(35%)(96級,95級)
歐陽修〈樊侯廟災記〉與其所作之祈雨祈晴文之間存在著「移風易俗」與「隨風順俗」的矛盾。前者是「移風易俗」多於「隨風順俗」,後者相反。「移風易俗」是儒家式的,「不語怪力亂神」,企圖導正百姓視聽,思想類似〈原弊〉「善為政者不能使歲無凶荒,備之而已」。在〈樊侯廟災記〉中先敘述事件始末,承接以立廟緣由,認同民之所信樊侯威靈,轉出責神一則以忘百姓祀奉之誠、二則有越俎代庖之嫌,收以理性地系統化天災所得結論:「陰陽之氣… …其不和之甚者,凝結而為雹」。然而〈樊侯廟災記〉作為「記」,究竟不比祝禱文影響民心深遠,因此後者勢必要兼說理與安撫民心。祝禱文仍有「移風易俗」:〈祭桓侯文〉「豐歲常少,凶歲常多」呼應〈原弊〉,但「隨風順俗」才是主體。與其像〈樊侯廟災記〉站在客觀立場批判,用第一人稱更能表現民胞物與。或在平等的立足點上與神對話,如〈祭桓侯文〉說神乃「民之所宜告也」、使神難以拒絕其求雨;或將己與神相提並論,點出各司其職之餘提出合作,如〈求雨祭文〉說水旱歸於「吏之貪戾」、「(出雲為雨)神以主之」,「不以責吏,則以告神」,「修與神又不幸而當其事者」,豈可不同舟共濟。我認為由以上觀之,祝禱文可說是歐陽修在〈樊侯〉接近無神之說與百姓迷信間、對神的存在做出妥協,但也同時提高人(官吏)之價值,對政績作出反省,以修德自許。
目前為止看到祝禱文能以平等之姿是以「侯」為對象,甚能提出合作是「天」,我認為這之間亦有微妙的尊崇與齊平之別。〈求雨祭漢景帝文〉明顯看出立足點有別、遑論要求。全篇充斥「縣令至愚」、「修以有罪」,是「隨風順俗」中官吏自處最卑微的位置。在我看來,歐陽修「移風易俗」與「隨風順俗」的矛盾因為加入文人亦某種程度地神化古聖先賢而更顯尷尬。歐陽修就算有〈縱囚論〉之類翻案文章,仍不敢/不能對古聖先賢有過多責難的,我認為畢竟如同庶民信天而活、士人也是信聖賢而有生命意義。因此我分析歐陽修價值體系為明君至上、賢相/侯次之,「天」與相應之神如「五龍神」第三。〈修城祈晴祭五龍文〉可看出在歐陽修眼中,「五龍神」十足已非受人景仰之神、更像是淘氣孩童,有意無意間歐陽修語氣如同長輩好言相勸。
蘇軾同樣有祝禱文,我認為他與歐陽修在態度上「自省」層面是接近的,由宋代許多翻案文章來看,蘇軾可能也有「移風易俗」的看法,但儀式上他全然是「隨風順俗」,幾乎是公式化,與王侯官吏用四言祝禱如出一轍。看似相左,若顧及蘇軾曾修有「蘇堤」,我卻認為蘇軾是在實際層面有他的折衷之道。築堤防澇,無澇則不會有天神降澇之說。「移風易俗」與「隨風順俗」之矛盾本就難解,蘇軾在這方面文學成就不如歐陽修移人/神以情,但現實上我認為蘇軾跳脫矛盾、著眼治標,留下「蘇堤」,比起「醉翁亭」一類,是愛民不言而喻、一勞永逸毋須每每祝禱彷彿請罪、更能在學以治世上受後人傳誦的。(1154字)
四、解釋下列語句:(15%)
(2)蓋聞陰陽之氣,怒則薄而為風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結而為雹。(歐陽脩〈樊侯廟記〉)(96級)
聽說陰陽二氣,忽然爆發時,便互相逼近摩擦,因而變成狂風和雷霆。
- Jun 19 Sun 2011 20:05
992唐宋文期中考(全)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